-
從如今的形勢看,三星、LG虎視眈眈,國產廠商京東方、華星已迅速崛起,臺灣面板產業壓力甚大。
在臺灣,面板產業曾經和半導體并列兩大支柱型產業,如今,半導體產業處于亟待轉型中,而面板產業,則是進入了無可避免的“風雨飄搖”。
日、韓兩方廝殺,臺灣意外迎來液晶面板元年
和半導體產業一樣,臺灣的面板產業也是從“一窮二白”開始的。實際上,直到上世紀90年代前期,除日本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敢說自己擁有成熟的面板產業,包括美國。
因手握東芝、夏普、三菱、日電、日立、愛普生等一眾老牌電子廠商,日本面板產業的發展較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提前了至少十幾年,到1994年日本廠商在全球市場中所占份額更是高達94%,幾乎是一手遮天,其中以夏普最為風光,長期將定價權握在手中。而當時,京東方才成立不到一年。
不過,這種“一家獨大”的格局很快就發生了翻轉。90年代中期,日美貿易戰進入最后收尾階段,在長達30余年的對抗后日本可謂已經“筋疲力竭”,而最為致命的是,美國直接封殺了日本十幾年的半導體經營權。
也就是在日本自顧不暇的時候,韓國以一種近乎“瘋狂”方式將錢砸到面板產業,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企業在加速擴張面板產能方面更是不遺余力。而就在韓國瘋狂發展面板產業初見成效之時,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給臺灣帶來了機會。
韓元貶值、賣金救國,即便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,為了“咬死”日本,韓國還是用流血補貼的方式也要將面板價格壓到最低,以此獲得了大量長期訂單,到1998年一舉成為新任“面板霸主”。而此時的日本,則選擇了迂回之術,刻意將技術高調轉入臺灣,除收取高額專利費外,還利用臺灣各大產線彌補產能。
1998年是臺灣液晶面板產業的元年,這一年共有6家臺灣企業獲得了日企的技術許可,大舉進軍中、大尺寸液晶面板制造領域,尤其在TFT-LCD方面產能極高,崛起了如奇美、廣達、中華映管等一批廠商。
但同樣也是在這一年,內地第一次嘗試面板項目,卻以失敗告終。也正因為此,內地和臺灣面板廠商的合作多了起來。
三足鼎立,臺灣面板產業快速發展
亞洲金融危機給日、韓帶去的影響是持久的,但也為臺企贏得了時間。
因占據大半市場份額的韓企面板滯銷,臺企依托下游優勢大批量銷售,一舉成為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生產基地,出貨量已占全球總量40%以上,與日、韓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更甚者,臺灣還推出了“兩兆雙星”計劃,要在幾年內將半導體和彩色影像顯示器兩項產業的產值突破2兆元(各1兆元)新臺幣,在稅收、技術移轉、高素質人才培養和銀鏡等方面給予了大量補貼和優惠,促使臺灣涌現出了一批面板大廠,友達光電、中華映管、廣輝、奇美、瀚宇彩晶的“臺灣面板五虎”稱號也在此時得以打響。
到2002年后,全球電視顯示器產業開始了新一輪淘汰,CRT(顯像管)不再適用于用戶需求,液晶、等離子等新型平板顯示器深受大眾歡迎,而當時內地在這方面的技術積累幾乎為零,且液晶面板成本占到了液晶電視整機成本的三分之二。
核心技術缺失,內地廠商只得通過采購解決,臺灣面板產業也在這次采購大潮中得以快速發展。只不過在合作的同時,它們還對內地企業進行了嚴格的液晶技術封鎖,且這一封鎖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,世界液晶面板價格崩盤才得以結束。
切身體會到“缺屏”的痛苦后,為突破產業困局,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內地液晶面板企業開始了走上了擴張之路。2009年,京東方宣布投資280.3億元建立我國第一條8.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,一舉突破技術封鎖。
而此時的臺企,因金融危機導致的產能滯銷,不得不向內地求助。為此,內地彩電企業集體赴臺灣采購面板,采購總額高達幾十億美元??梢哉f,臺灣面板產業能度過這一次金融危機完全靠內地企業幫助。
出乎意料的是,將將度過危機的臺企竟以“不愿依靠內地客戶,怕渠道被控”為由,竟轉而與韓企進行低價合作,以控制對內地的產能,并哄抬價格。而這種做法帶來的效益是明顯的,臺灣光電產業以平均每年30%的增長速度發展。
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臺灣大多數面板廠商沒有技術,光電產品主要標準專利均掌握在少數國際大廠手中。也就是說,即便臺灣產值、產量均高,但專利授權和費用問題一直沒能解決。相關數據統計顯示,全球前五大LCD面板廠商——三星、LG、夏普、友達光電、奇美電子,近幾年取得的3000項與TFT-LCD相關的專利中,79%屬于韓國廠商。
這也為它們埋下了衰退的種子,恰逢2010年前后智能移動終端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圖像、視頻分辨率的提升,對顯示設備性能要求急劇提升,就在缺乏技術和新生產線的臺企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,內地廠商背水一戰,開始真正崛起了。
內地廠商的生存定律
2010年,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提出了顯示面板行業生存定律,即“若保持價格不變,顯示產品性能每36個月須提升一倍以上”,從此走上了瘋狂建廠和迭代研發之路。
只不過,將這一生存定律付諸實踐的代價就是“燒錢”,2010年京東方虧了20億,2011年又虧了7個億,為此它們還背上了“圈錢騙子”之名,以至于到2013年460億再融資計劃傳出時被投資人怒罵。但瘋狂砸錢的效果是好的。
2013年,京東方各產線滿產滿銷,高附加值顯示產品占比超70%,凈利潤23.5億元,同比增長811%。當然,這刺激到了日韓企業,但讓它們更沒想到的是,彼時的京東方已經將更先進的AMOLED兩大關鍵材料,有機發光層材料和傳輸層材料的所有專利握在了手上。
很快的,2015年福州6代、成都6.5代AMOLED產線開工,次年四川綿陽6代AMOLED開工,到2017年前兩者開始投產。至此,京東方LTPS、LCD、OLED多條產線在手,產能擠進產業前列,與三星、LG在量產節奏上幾乎達到同步。恰逢2017年全球面板市場需求暴增,京東方成功的將自己推入了全球主流市場,一年實現營收超900億,凈利潤達75.68億元,同比增長301.99%,出貨量超越三星,大尺寸顯示面板占有率為世界第一。
而此時的臺灣面板產業,卻在衰敗中越走越差。
虧損、破產,新面板時代下臺企的前路在哪?
因內地廠商影響力迅速擴大,以及日、韓企業自顧不暇,臺灣面板廠商在失去了內地客戶的同時,又沒有外來資本和技術支持,幾乎在OLED面板時代完全失去了競爭力。
以曾有臺灣“面板五虎之一”和“顯示器黃埔軍?!敝Q的華映為例,該公司僅有6代線和一條4.5代線,其他4.5代線只是實驗線,在專注于中小尺寸面板的情況下,他們消費型產品的比重越來越低。但隨著智能手機、平板等移動智能終端市場的發展,華映在新市場中幾乎無貨可爭。
而在傳統的LCD面板方面,京東方、華星光電等內地廠商的產能的迅速擴張也擠壓了臺企的市場份額。加之從2018年開始全球面板價格進入周期性下滑,臺灣面板產業受到的打擊,可以用“致命”和“全軍覆沒”來形容了。
反映到營收上,華映去年全年稅后虧損達252.83億元,群創光電營收為600億元,同比下滑15.1%。到去年年底,臺灣大批面板廠商關停,生產線停止運行,僅有面板雙虎友達、群創還在強撐,但單季虧損均在10億元以上,華映更是三個度損了75.57億元。
此時再反觀京東方,除全年營收超971億元外,OLED屏已打入華為旗艦手機供應鏈,LCD屏則打入了蘋果電腦供應鏈。
這樣的情況下,臺企更沒有能力去建設動輒數百億的OLED產線了。里面沒錢,外面無援,惡性循環下“曾經的大廠”都走到了破產清算。今年11月,華映宣布破產,并計劃出售原生產線,拖欠員工的工資、退休金、資遣費等均由臺當局先墊付,金額高達8億元新臺幣,而這更是臺當局史上墊償金額最高的一次。
而從如今的形式看,三星、LG虎視眈眈,國產廠商京東方、華星光電已迅速崛起,再加上電子產品的迭代,以及AIoT產業的高速發展,如智能網聯汽車、智能音箱、智慧醫療等市場的擴大,萬物互聯時代,市場對高性能顯示面板的需求將不斷提升,無核心技術和先進生產線的臺灣面板廠商將越來越艱難。
從當年的“兩兆雙星”之一到如今的全線衰退,從呼風喚雨到風雨飄搖,臺灣面板產業走的路,無疑還是在說一句亙古不變的道理,“只有掌握核心技術,才能持續發展?!?/p>